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患者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一、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流脑的传染源,人是脑膜炎奈瑟菌唯一的天然宿主。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无症状,不易被发现,而患者经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
二、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脑膜炎奈瑟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接吻、哺乳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流脑隐性感染率高。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功能。
四、临床表现
流脑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慢性型。
(一)普通型约占发病者的90%,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以下四期: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鼻塞、咽痛等,持续1~2天,但因发病急,进展快,此期常被忽视。
2.败血症期:多数患者起病后迅速出现此期表现,高热,寒战,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伴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及全身痛,精神极度萎靡。幼儿常表现哭闹、拒食、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和惊厥。部分的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初呈鲜红色,迅速增多,扩大,常见于四肢、软腭、眼结膜及臀等部位,严重者出血疹可迅速扩大,中央呈紫黑色坏死或水疱。本期持续1~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除败血症期高热及中毒症状外,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以及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重者出现谵妄、抽搐及意识障碍。有些婴儿脑膜刺激征缺如,前囟未闭者可隆起,对诊断有很大意义,应注意呕吐、失水等可造成前囟下陷。
4.恢复期: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或结痂愈合。神经系统检查均恢复正常。
(二)暴发型: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病死率高,儿童多见,又可分为以下三型:
1.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急起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瘀点、瘀斑,可迅速增多,融合成片。24小时内迅速出现循环衰竭,面色苍白,唇周与肢端发绀,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急速恶化,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加重,血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昏迷。
2.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常于1~2天内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可迅速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惊厥,锥体束征阳性,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3.混合型: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病情更凶险,病死率极高。
(三)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见少数出血点。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皮肤出血点及咽拭子培养可有脑膜炎奈瑟菌生长。
(四)慢性型不多见,成人患者较多,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常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亦可出现瘀点。常伴关节痛、脾大、血白细胞增多。
五、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就地隔离治疗,密切观察接触者。
(二)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环境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流行期间加强卫生宣教,应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婴儿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三)保护易感人群
我国目前的流脑疫苗有以下几种:
一类是免费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另一类是自愿自费的非免疫规划疫苗。
哪些情况不能接种或要谨慎接种流脑疫苗?
1.既往接种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不能接种。或对疫苗成分及辅料过敏者不能接种。
2.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不能接种。
3.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阶段,或正在进行化疗、放疗期间,患者要禁忌接种。
4.其他情况需要到接种门诊由医生进行现场评估是否可以接种。
青岛西海岸新区预防接种门诊(站)公示(提供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及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及成人非满意规划疫苗服务)
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公示
( 青岛西海岸报 李欣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