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的到来,手足口病这种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进入了又一个高发期,学校、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是交叉感染的高风险区域。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掌握科学预防方法,对保护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一、认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累及5岁以下儿童,其中3岁以下幼儿尤为易感。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属于自限性疾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繁多,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16型、A组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值得注意的是,感染过一种类型病毒后,仍可能再次感染其他类型的病毒,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反复患上手足口病。
二、手足口病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为3-5天。这意味着孩子接触病毒后,可能近一周才会出现症状。
主要途径传播有:
1、密切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粪便、鼻咽分泌物、唾液或疱疹液;
2、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毛巾、餐具、门把手等物品;
3、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
三、手足口病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通常急性起病,主要表现包括:
1、发热:多为中度发热,持续4-5天;
2、皮疹: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不痒不痛,7-10天消退;
3、口腔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进食困难、流涎增多。
绝大多数患儿属于普通型病例,预后良好。但极少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一旦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头痛、呼吸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皮肤花斑等警示信号时,必须立即就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四、科学预防手足口病
1、疫苗接种:EV-A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孩子在6-59月龄接种。
2、讲卫生:勤洗手是最关键的预防措施。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正确洗手,并养成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的好习惯。
3、清洁消毒:定期清洁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玩具、门把手等)。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避免混用。
4、隔离防护: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看护人接触患儿后应及时洗手消毒,防止间接传播。
5、增强抵抗力:合理膳食、充足睡眠、适度户外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免疫系统。
( 青岛西海岸报 李欣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