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21日是第7个“9·15”中国减盐周,倡导“人人行动,全民控盐”。大家在购买食品时要学会正确认读营养标签,科学选购低盐产品,学习控盐技巧与适宜工具的使用,培养家庭低盐饮食习惯。
一、高盐饮食有哪些危害
食盐是食物烹饪或食品加工的主要调味品,而过多的盐摄入增加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胃癌风险,使肾脏负担加重,还会促使钙排出,增加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的风险。
二、警惕食物中的隐性盐
除了烹调用盐,预包装食品,如加工鱼类、肉类、蔬菜、豆类等制品,以及方便食品、焙烤食品、调味品、预制菜、外卖食品、营养素补充剂中也包含了盐。此外,天然食物(如粮谷、蔬菜、水果、肉、禽、鱼、蛋、豆等)中通常也含有一定量的盐。
三、不同人群的减盐标准
每位成员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减盐标准:
幼儿期:2至3岁,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2克。
学前期:4至6岁,食盐量应控制在3克以内。
学龄期:7至10岁,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4克。
青少年与成人:11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年人,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5克以下。
慢性病患者:应更加注意减少食盐的摄入,每日摄盐控制量注意要比正常人更低一些。
四、评估家庭食盐摄入量
如果一日三餐主要在家吃,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粗略估算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每次买盐后在盐袋子上记录下购买日期,用吃完一包盐的时间推算每天每人摄入了多少盐。
有了统计结果后,可以据此制定家庭周期性减盐目标。比如利用3个月时间,从10克/天降至8克/天;再用4~6个月时间,降低到6克/天,甚至5克/天。
使用限盐勺、限盐罐也是不错的方法,既能大致评估用盐量,也能起到提示减盐的作用。
五、科学减盐六步走
1.循序渐进减盐
味蕾适应需要时间,突然大幅减盐会让人难以接受。可以每周减少10%的用盐量,让味蕾逐渐适应更清淡的口味,2-3个月后就会习惯低盐饮食。
2.善用天然调味品
多使用葱、姜、蒜、花椒、八角、柠檬汁、香草等天然调味品来增加食物风味,减少对盐的依赖。例如,烤鱼时加柠檬汁,炒菜时用蒜蓉提味。
3.改进烹饪方法
多采用蒸、煮、白灼等烹饪方式,保持食物原味,减少用盐量。炒菜时可在起锅前放盐,让盐分停留在表面,更容易尝到咸味。
4.警惕“高盐陷阱”
减少酱油、味精、鸡精、豆瓣酱、咸菜、加工肉制品等高盐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如果要使用,可适当减少食盐量。
5.多吃富含钾的食物
钾能促进钠的排出,有助于降低血压。香蕉、菠菜、土豆、牛油果等富含钾的食物应该是餐桌上的常客。
6.外出就餐主动要求少盐
在外就餐时,可以主动要求厨师少放盐和味精,或者准备一杯清水,涮去食物表面多余的盐分和油脂。
减盐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在掌握每天的食盐个人用量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渐降低摄入量,最终达到每天“盐不过5”的目标。
( 青岛西海岸报 李欣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