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山东省麻腮风疫苗补种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确保2025年麻腮风疫苗补种工作高效有序开展,8月15日,新区组织召开麻腮风疫苗补种工作培训暨8月份免疫规划工作例会。会议传达省级培训精神,部署补种任务,并对免疫规划重点工作进行调度和培训,全区各预防接种单位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通报近期免疫规划飞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要求各单位举一反三,严格落实《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23年版)》,确保接种安全和服务质量。此外,会议还就产科信息系统化改造、电子预防接种证申领及使用、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等工作进行了培训。
麻腮风疫苗知识小课堂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麻疹病人是传染源,前驱期就开始有传染性,尤其是出现口腔黏膜斑时最强。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呼吸道传播。
人群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所以易感者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
典型的麻疹分为以下几期:
前驱期: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患儿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发热后口腔黏膜斑周围0.5-1mm灰白色小点(柯氏斑),上下唇黏膜也可见到,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2-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疹间有正常的皮肤。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全身症状加重。
恢复期:若无并发症,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下降到正常。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疾病,春季高发。
感染病毒后,早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之后面部首先出现浅红色斑丘疹,迅速遍及全身。
儿童患病时通常病情轻微,出现发热或轻微的麻疹样出疹,伴耳后或枕下淋巴结肿大等,成人感染风疹病毒除出疹外,还有关节炎、关节疼痛、血小板减少、出疹后脑炎等。风疹患者从出疹到恢复平均需要3天,所以又称“三日疹”。
孕妇患风疹则可能导致胎儿死亡或者先天性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等,即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未接种过含风疹成分疫苗或未患过风疹的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其次是通过接触传播,如风疹患儿自粪便、尿液中排出的病毒,可经手传染给患儿的护理者;此外还有一种传播方式,就是垂直传播,也就是怀孕的妈妈也可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以下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单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还可以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等,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危害儿童健康,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没有免疫力的儿童和青少年。
多数病例没有前驱症状,少数病例在前驱期会有倦怠,肌肉酸痛等。发病后,多数病例起病急,会出现发热,头痛,食欲不振,1-2天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肿大,尤其是咀嚼和吃酸性食物的时候更为严重。腮腺肿大可持续5天左右,后续会逐渐消退。流腮还可以病毒性脑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
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过的物品传播。
预防措施
1、隔离病人:对病人进行居家隔离或医院隔离,减少患者与其他人接触。
2、合理使用口罩:在流行季节,人群密集的场所建议科学佩戴口罩,预防感染。
3、开展晨检制度:集体单位发生疫情后,可在疾病最长潜伏期开展晨检制度,每天早上测量体温,询问有无不适。如有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报告并进行隔离与治疗。
4、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流行季节,应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衣服、勤晒被褥、勤洗手。
6、及时接种含麻腮风疫苗是预防麻疹/风疹/流腮最有效的手段。
四、如何接种麻腮风疫苗?
麻腮风疫苗即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能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这三种疾病。免疫规划程序中麻腮风疫苗共需要接种2剂次:8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
哪些情况不能接种或要谨慎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
1、既往接种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不能接种。或对疫苗成分及辅料过敏者不能接种。
2、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不能接种。
3、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阶段,或正在进行化疗、放疗期间,患者要禁忌接种。
4、其他情况需要到接种门诊由医生进行现场评估是否可以接种。
( 青岛西海岸报 李欣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