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 远离乙脑

2025年09月01日 16:17 来源:青岛西海岸报 标签: 科普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一、传染源

   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病毒数量少且持续时间短,所以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动物中的家畜、涉水家禽和鸟类均可感染乙脑病毒,其中猪的感染率最高。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通常在蚊—猪—蚊等动物间循环。

   二、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叮咬而传播。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最重要的蚊种之一,对人畜危害大。当它们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尤其是猪后,病毒进入蚊体内迅速繁殖,然后移行至唾液腺,并在唾液中保持较高浓度,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和动物。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功能。病例主要集中在 10 岁以下儿童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功能,婴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加。

   四、临床表现

   乙脑典型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

   初期: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体温在 1~2 天内上升至 39~40℃,伴有精神萎靡、嗜睡、食欲缺乏;大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腹泻,体温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而易被误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激惹或颈项强直。

   极期:除初期症状加重外,极期的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的症状。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惊厥或抽搐,是病情严重的表现,表现为先出现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强直性痉挛;呼吸衰竭,多见于重型患者,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恢复期: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日趋好转,此阶段的表现可有持续性低热、多汗、失眠、痴呆、失语、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肢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以及癫痫样发作等。经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能恢复,如半年后上述症状仍不能恢复,称为后遗症。

   后遗症期:5%~20%的重型乙脑患者留有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经积极治疗后可不同程度地恢复。癫痫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身。

   五、预防措施

   乙脑的预防应采取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患者隔离至体温正常。但主要的传染源是家畜,尤其是未经过流行季节的幼猪,应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分居从而控制人群中乙脑的流行。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和灭蚊是预防乙脑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应消灭蚊孳生地,灭越冬蚊和早春蚊,重点做好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等场所的灭蚊工作,减少人群感染机会,通过使用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被蚊叮咬。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措施。

   乙脑减毒活疫苗是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儿童满8月龄、2岁各接种1剂。

   哪些情况不能接种或要谨慎接种乙脑疫苗?

  (1)既往接种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不能接种。或对疫苗成分及辅料过敏者不能接种。

  (2)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不能接种。

  (3)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阶段,或正在进行化疗、放疗期间,患者要禁忌接种。

  (4)其他情况需要到接种门诊由医生进行现场评估是否可以接种。


( 青岛西海岸报  李欣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