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不是小事,这份救命指南请收好!

2025年07月25日 15:54 来源:青岛西海岸报 标签: 科普

近期连续多天出现高温天气,多地报道热射病案例,中暑是可能致命的!如何识别危险信号?哪些人群最易中暑?收藏这篇科学防护指南,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中暑的三大等级,别把危险当普通“不舒服”

   中暑先兆: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0℃,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轻症中暑: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诊断为轻症中暑。

  (1)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伤;

  (2)有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

  (3)肛温升高达38.5℃以上。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无论出现这三种中的哪一种中暑,都是重症中暑。

   热痉挛: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氮质血症。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中暑不是偶然!科学识别高危人群与职业

   危险人群:

   对于儿童、老人、孕产妇、户外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精神类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在高温天气中,应给予更多关注,密切关注身体变化,避免发生中暑。

   高危行业:

   常见发生中暑的作业包括高温、强辐射作业,如冶炼、炉窑等;高温、高湿作业,如印染、缫丝、深矿井作业;夏季露天作业,如夏天的建筑、施工、农田劳动、环卫等室外作业;夏季高强度作业,如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等。

   三、急救4步法,错误操作可能致命

   错误做法:掐人中、喂退烧药、狂灌冰水

   正确操作:

   转移: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或空调房等温度较低的环境,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

   降温:体温升高者,可采用冷敷擦浴全身(除胸部)的方法降温,同时扇风加速散热用冰袋冷敷双侧腋下、颈部及腹股沟等部位;

   补液:口服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不要急于补充大量水分;

   侧卧:呕吐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情况严重时立即拨打120或送往医院。

   四、防中暑技巧

   多饮水:饮足够的水可以保持身体水分,防止脱水。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而水是汗液的主要成分,所以要时刻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多饮用含有钾、镁和钙盐的防暑饮料。

   避免高温环境:在夏日户外活动时,尽量选择早晨和傍晚时段,避免在中午到下午时段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适当穿着:穿着轻便、透气、舒适的衣服可以帮助身体散热,如棉质衣服或运动衫。同时,戴上太阳帽和太阳镜,以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避免剧烈运动:在高温环境下,要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在中午到下午时段,可以选择在室内或户外阴凉处进行低强度运动。

   注意饮食: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过食高热量食物,如油腻、辛辣之品。此外,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苹果、橙子、柠檬、黄瓜、番茄等,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素。

   充分休息:在高温环境下,要给自己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户外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休息片刻。

   五、重要提醒

  ❗开空调也要定时通风,避免“空调中暑”。

  ❗汽车内温度10分钟可达60℃,切勿留儿童/宠物在车内。

  ❗健身爱好者警惕“运动性热射病”,及时补充电解质。


( 青岛西海岸报  李欣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