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出没,警惕发热伴!

2025年07月08日 10:20 来源:青岛西海岸报 标签: 科普

炎炎夏日,潜伏在草丛、灌木、林间的蜱虫也进入活跃期,带来一种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发热伴”)。新区疾控中心特别提醒:蜱虫虽小,危害不小,防护不可少!

   一、认识“发热伴”:小蜱虫的大麻烦

   这是一种由蜱虫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也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或带毒动物感染。其特点为:

   1、起病急骤:潜伏期通常5-14天

   2、症状似感冒容易误诊:突发高热、乏力、食欲不振、头痛、肌肉酸痛、腹泻,伴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痛。

   3、血象双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进行性降低。

   4、重症凶险:少数患者进展迅速,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或肺出血、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5、无特效药、无疫苗:早识别、早就医是关键!

   二、高发季与高风险

   1、流行季节:4-10月是蜱虫活跃期,5-7月为发病高峰。

   2、高危环境:丘陵、山区、森林等植被茂盛区;墓地周边、农田边缘、城市公园草丛、绿化带同样有风险!

   3、高危人群:农民、林业工、野外作业者;清明祭扫、春耕、郊游露营者;接触过病死家畜或野生动物者。

   三、防蜱四部曲,安全有保障

   1、防护到位:穿浅色、光滑面料的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脚并塞入袜内,戴好帽子。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

   2、驱虫到位: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2岁以上使用)。户外活动前,可使用含0.5%氯菊酯的产品喷洒衣物鞋帽(尤其裤脚、袖口、鞋面)及装备(背包、帐篷)。

   3、定时检查:户外活动时每2小时检查一次身体及衣物,着重检查头皮、耳后、颈部、腋下、腰部、腹股沟、腘窝、脚踝等重点部位。

   4、宠物随检:遛狗后仔细检查其耳朵、颈部、腿内侧,定期驱虫。

   5、应急处理:尽快就医,科学拔蜱,勿拍打硬拽,这会导致蜱虫分泌更多毒素!应用尖头细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口器),垂直、稳定、缓慢向上拔出。随后用碘伏或酒精彻底消毒叮咬处及双手。

   6、密切观察:拔除后14天内,密切关注体温及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乏力等疑似症状,立即就医并明确告知蜱虫叮咬史!

   做好防护,远离蜱虫,转发提醒家人朋友,共筑健康防线!


( 青岛西海岸报  李欣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