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手足口病:症状、传播途径及预防策略

2025年04月28日 15:16 来源:青岛西海岸报 标签: 科普

一、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现状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我国手足口病呈现以下特征: 

  (1)双峰流行季节:每年4月病例开始上升,5-7月为春夏季高峰,10-11月为秋季次高峰,需特别关注这两个时段。

  (2)高发人群集中: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0%以上。

  (3)病毒多样性增加:多种肠道病毒共同流行,同一儿童可能多次感染不同病毒亚型。

   二、疾病特征与传播途径

  (1)典型症状

   初期:突发发热(38-39℃),伴食欲减退、咽痛。

   进展期):手、足、口腔出现米粒大小红疹或疱疹,臀部、四肢也可能受累。多数患儿7-10天自愈。

   罕见并发症:极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腹泻、脱水或病毒性脑炎。

  (2)快速识别手足口

   1.早期症状:突然发热(38-39℃),可能伴随流口水、拒绝进食。

   2.特征红疹:24-48小时后出现米粒大小红点,集中在手心、脚心、口腔内壁,可发展成小水泡。部分宝宝臀部、肘部也会长疹子,小月龄患儿可能出现异常哭闹。

  (3)三大传播途径

   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黏膜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

   1.接触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门把手、游乐设施

   2.飞沫传播:患儿咳嗽、打喷嚏时的分泌物

   3.粪口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感染

   三、易感人群与高危场所

  (1)主要易感群体:6月龄至5岁婴幼儿,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且常有吃手、摸脸等习惯。

  (2)高发场所:托幼机构、儿童游乐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因玩具、餐具共用易交叉感染。

  (3)隐性传播风险:成年人感染后多无症状,但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病毒给儿童。

   四、科学预防五大策略

  (1)手卫生管理

   建立"接触防护"意识,落实七步洗手法,特别在进食前、如厕后、外出归家时。

  (2)保证环境卫生

   保持每日通风换气,集体场所可采用空气消毒机辅助净化。流行季节避免带幼儿前往密闭游乐场所。

  (3)免疫屏障建立

   接种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完成两剂次接种(间隔1个月)。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4)病例管理规范

   确诊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期间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看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处理患儿分泌物后及时消毒。

  (5)集体机构防控

   托幼机构应建立晨午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玩具、餐具等物品的消毒。

   五、家庭防护7步法

  (1)消毒重点区域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餐具可煮沸消毒,门把手、桌面可用消毒液擦拭,衣物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消毒。

  (2)重视外出防护

   "三不一带"原则:不摸公共玩具、高发季节不扎堆人群、不用商场试吃餐具。

  (3)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宠物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清水洗手。

  (4)接种疫苗

   我国自主研发上市的EV71疫苗,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在90%以上,可有效预防肠道病毒71型相关手足口病的发病、重症和死亡。

   接种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接种提醒:与其他疫苗间隔14天,感冒发烧期间暂缓)

  (5)及时隔离

  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6)病期护理建议

   口腔溃疡:喂食温凉流质食物(如酸奶、蔬菜粥),避免酸性果汁刺激。

   皮肤护理:剪短患儿指甲,疱疹破溃处涂抹炉甘石洗剂防感染。

  (7)重症预警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不退(超39℃)

   四肢抖动像受惊

   呼吸急促(1岁内>50次/分钟)

   嘴唇发紫、异常嗜睡

   六、常见误区解答

  (1)得过手足口病还会再得吗?

   可能!20多种病毒都会引发,建议愈后仍要接种EV71疫苗

  (2)大人会被传染吗?

   会!家长接触病毒后可能成为无症状携带者,回家先换衣洗手再抱娃

  (3)疱疹会留疤吗?

   正确护理不留疤,切勿自行挑破水泡。


( 青岛西海岸报  李欣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