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耕时节的到来,气温升高,蜱虫开始活跃,发热伴血小板综合症进入高发期。 近日,新区疾控中心健康宣讲员做客《乐享健康》栏目,跟大家一起聊聊发热伴的防控知识。
发热伴防控小课堂
一、什么是发热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热伴起病急,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二、发热伴有哪些主要的临床表现?
发热伴潜伏期一般为1-2周,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三、发热伴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发热伴流行季节为4-10月份,羊、牛、犬等家畜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
四、哪些人更容易感染发热伴?
发热伴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植被丰富的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黄岛区病例发病以西部丘陵地区为主。
人群对发热伴普遍易感,发病人群多为流行地区的农民,发病前多有蜱虫叮咬或者野外工作史。农村地区植被丰富是蜱虫活动的最主要场所,农民从事人工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在田间劳作时接触蜱虫的概率比较高。此外,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如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摘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
五、被蜱虫叮咬后怎么办?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拍碎、碾碎或抓住蜱饱血部分拔除,生拉硬拽会拽伤皮肤或者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宜用小号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口器部,使用平稳、均匀的力度向上拉,垂直拔取,不要扭曲或猛拉蜱,以免导致蜱的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取出,建议立即去医院,让专业人士操作。
被蜱咬伤后,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最近的蜱叮咬史、叮咬时间、可能叮咬的地点等,以防误诊,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 青岛西海岸报 李欣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