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结束,开学在即,气温逐渐转暖,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逐渐多发,肥胖、龋齿、近视等学生常见病也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家校携手,做好各项防护工作,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请查收开学小贴士,帮助学生做好开学准备,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学期。
一、科学作息,加强户外活动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小学生就寝时间不晚于21:20;初中生不晚于22:00;高中生不晚于23:00。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6-12岁儿童每天需要9-12个小时的睡眠,不应少于9个小时;13-17岁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长需要8-10个小时。同时,要多做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儿童青少年顺应节气,茁壮成长。
二、科学膳食,营养与健康密不可分
学校餐厅和家长都要科学调整饮食结构,每天定时定量为孩子提供高质量餐食。提醒学生每天足量饮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保证食物种类多样、营养均衡,家庭及校园餐厅主食应当粗细搭配:主食适当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搭配红薯、玉米或山药等,增加肉类、鱼类、蛋奶用量,“三减三健”每一天,健康快乐每一天。
三、学生常见病预防
1.肥胖:据统计,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20%以上,儿童期肥胖可影响生长发育、心理健康及升高成年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家长应引导和鼓励儿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吃动平衡,防止肥胖。
2.龋齿:新区儿童青少年龋患率约20%以上。预防龋齿需要做到:正确刷牙,均衡饮食,及时做窝沟封闭及牙齿涂氟,定期带孩子去做口腔检查。
3.近视: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及户外活动的缺乏,儿童青少年呈现近视发病低龄化及进展速度加快的趋势。家长应注意,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能已经处于近视早期,需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眼科做检查:①看远处模糊(孩子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或抱怨房间里灯光太暗);②看远处经常眯眼;③频繁眨眼;④看书、写字时眼睛贴得太近;⑤经常歪头看东西;⑥经常皱眉;⑦看东西时眼睛斜视等。近视一旦发生,便很难逆转,家长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和近距离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保证充足的户外光照。另外,建议家长至少每6个月带孩子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尽早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
四、传染病防控
1.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起病快,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多伴肌肉酸痛、乏力、咽痛、流涕等。现阶段流行的甲型流感防控尤为重要。
2.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米粒大小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呈自限性,多数在一周内痊愈。
3.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呈自限性,无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
温馨提示:预防传染病家长们应注意以下几点: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勤洗手,不随地吐痰,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保持健康饮食习惯,规律作息;科学佩戴口罩;家中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有疑似症状及时带孩子就医,并告知班主任,便于学校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五、校园内食源性疾病预防
开学后,校园内集体用餐尤其应该预防食源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有:
1.细菌性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沙门氏菌(蛋类、禽肉、畜肉)、霍乱弧菌(受污染的水或食品)、大肠杆菌(未经消毒的牛奶、未做熟的肉类)、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饭)、肉毒杆菌(罐头肉制品)等。
2.病毒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甲肝病毒、戊肝病毒、朊病毒等病毒污染的食物所导致。
预防食源性疾病,学校食堂等集中供餐单位要做到:做好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完善卫生设施和餐具的清洗和消毒;生熟分开,有专门的刀具和砧板,防止交叉感染;烧熟煮透,尽量避免生食;注意存放,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清洗干净后再食用。
温馨提示:学校应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日常课程安排中,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素养;学生应主动学习和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不进食不认识的动植物,多在食堂就餐,不去校园外购买食物;家长在家中做饭时也应遵循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注意存放、材料安全等原则,平时应以身作则,勤洗手、不吃不洁和有安全隐患的食品、不在流动摊贩购买食物等,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行为。
六、疫苗查漏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便捷、经济、有效的手段,建议孩子入园(3周岁)或入学(6周岁)的家长及时检查孩子是否漏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西海岸新区家长可下载“金苗宝”APP,根据提示绑定孩子的基本信息,在首页界面点击“入学查证”进行查验。或携带孩子的预防接种证,到辖区(居住地或经常接种的)预防接种门诊,查验补种应种的疫苗。
( 青岛西海岸报 李欣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