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谨防食源性疾病

青岛西海岸报 王晓莉
2023年08月30日 06:45 标签: 疾控小知识

暑假即将结束,大量外地学生准备返校,此时气温仍较高,微生物生长繁殖活跃,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加上人体消化系统因处于新的适应阶段而容易出现胃肠不适,使这个时期成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学校人群密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学生的食品安全关系到学生和家庭的健康,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

为预防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西海岸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注意饮食,谨防食源性疾病。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通俗来讲就是吃出来的病。食源性疾病指的是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病包含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指的是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按照致病因素的不同, 可以将食源性疾病分为:

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沙门氏菌(蛋类 禽肉 畜肉)、霍乱弧菌(受污染的水或食品)、大肠杆菌(未经消毒的牛奶、未做熟的肉类及新鲜水果和蔬菜)、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饭)、肉毒杆菌(罐头肉制品)等细菌污染的食品后感染。

2.病毒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甲肝病毒、戊肝病毒、朊病毒等病毒污染的食物所导致。

3.寄生虫感染:常见寄生虫有蠕虫(如丝虫、蛔虫、绦虫等)和原虫(如叶足虫、鞭毛虫、纤毛虫等),对机体的伤害主要包括掠夺机体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存造成机体损伤和破坏,或引起免疫系统损害。

4.化学性中毒:农药(有机磷、有机氯等)、亚硝酸盐、重金属(砷、铅、汞等)、工业用有毒物质(甲醇等)、瘦肉精。

5.真菌毒素中毒:常见霉菌有曲霉属菌、孢霉属菌等,其中曲霉属中的黄曲霉最为重要,玉米、花生、黄豆、棉子等易受黄曲霉侵害。

6.动物性毒素中毒:河豚鱼

7.植物性毒素中毒等:毒蘑菇、鲜黄花菜、豆科(四季豆、扁豆等)、节菱孢霉(霉变甘蔗)、马铃薯发芽等。

8.其它或不明原因的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但有一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1.学校食堂等集中供餐单位

(1)保持清洁:开学前做好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完善卫生设施,做好场所、设施和餐具的维护、保养、清洗和消毒。

(2)生熟分开:处理生的肉、禽和海产品要有专门的刀具和砧板,防止交叉感染。

(3)烧熟煮透:烧熟煮透的一般原则是开锅后,再保持10-15分钟,如果食材是大块,时间还要更长一点,食材中心温度达70度以上。 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水产品的方法是不安全的,尽量避免生食的饮食方式。

(4)注意存放:夏季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让食物冷却放入冰箱内保存。但冰箱不是保险箱,有些嗜冷菌如单增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可以生长,所以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清洗干净后再食用。

(5)材料安全:把好原料关,要到资质合格的正规商场、超市和市场选购食材。

(6)加强管理:定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与责任,并加强其健康监测和日常管理,所有食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餐饮单位必须取得有效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

 2.家长及师生

(1)学校应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日常课程安排中,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个人卫生习惯。

(2)学生应主动学习和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不进食不认识的动植物,多在食堂就餐,少在流动摊点购买食物,养成餐前便后要洗手的好习惯。

(3)家长在家中做饭时也应遵循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注意存放、材料安全等原则。平时应以身作则,勤洗手、不吃不洁和有安全隐患的食品、不在流动摊贩购买食物等,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行为。

发生食源性疾病应该怎么做?

1.催吐、导泻。如果食用食物时间在1-2小时内,患者清醒,可以催吐,用手指或筷子刺激舌根部或大量饮用温开水并反复自行催吐,催吐后食用适量牛奶以保护胃黏膜;如果病人食用食物时间过长,超过2-3小时,且精神较好,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导泻药(泻药需谨慎使用,大量腹泻可能会造成脱水),如果病情严重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救治。

2.尽可能留取食物样本,或者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供化验使用。

3.若同时出现大量相似症状患者,特别是有共同进餐史者,应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