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其他症状,病程迁延。乙肝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HBV的持续感染会造成乙肝慢性化,后继续发展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乙肝是怎么传播的?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乙肝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急性乙肝一般呈自限性,大多数在3-6个月内自愈,少数患者迁延不愈病程超过6个月则转为慢性。
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在我国以母婴传播为主,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或体液传播。新生儿通常不具有来自母体的先天性抗-HBs,因而普遍易感。在围生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为慢性感染。
2、血液、体液传播(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血液中HBV含量很高,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就可以造成感染,如输血及血制品、共用剃须刀和牙刷、注射、手术等均可传播。
3、性传播:通过不安全的性行为的性接触传播。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日常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播HBV。
乙肝都会发展成为肝癌吗?
乙肝进展三部曲包括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肝癌,但并不是每位乙肝患者都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经过积极抗病毒治疗和定期随访,大多数患者可以延缓病情进展。
“两对半”和“大小三阳”分别是什么?
乙肝五项,俗称“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五项。是医院最常用的检测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疾病状态、病情轻重还要根据临床体征、肝功能、HBV病毒载量等一系列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检测结果和说明的问题如下: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首次确定的HBsAg阳性者,建议其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检测,易感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应该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和医疗活动中,积极检测HBV感染标志物,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疾病危害的目的。有HBV复制标志的患者应调离接触食品、自来水或托幼工作。慢性HBV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及取血针等,禁止献血、捐献器官和捐献精子等,并定期接受医学随访;其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应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2、切断传播途径:
安全注射(包括取血针和针灸针等针具),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器具应严格消毒。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以预防HBV感染和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乙肝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是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成年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要接种3剂,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第一个月和第六个月时注射第2剂和第3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