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健康问题。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率为40%~50%,全国骨质疏松症病人超过1亿!男女之比为3:7,其中80%为老年患者。
骨质疏松可引起骨折。老年人骨折后经久不愈,导致长期卧床。有研究表明,20%的老年人在骨折后的一年内死亡,50%的人从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自身、家庭以及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骨量减少是疏松的“前奏”。
骨骼由有机物(主要指骨胶原)和无机矿物质(主要指钙和磷酸盐)所构成。如果把骨骼比作是一座房子,有机物相当于房子的钢筋,提供了骨骼的柔韧度;无机矿物质相当于混凝土(水泥),提供了骨骼的硬度,两者有机结合,骨骼才能既坚固又有韧性。我们的骨头时时刻刻都处在不断重塑的过程中,破骨细胞不断地消灭“受损或老化”的旧骨,成骨细胞不断促进新骨的形成,完成骨骼的新旧交替。
为什么就“骨质疏松”了呢?
随着机体的衰老、激素的变化,成骨细胞促进新骨形成的能力逐渐减弱,消灭旧骨的破骨细胞能力相对增强,骨骼的分解超过生成,导致骨质丢失。随着骨质的流失,逐渐出现“骨量减少”,再进一步进展就是“骨质疏松”了。
“骨质疏松”能预防吗?
答案是可以的!具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就是容易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包括:种族(黄种人介于中间)、高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这些因素都是我们自己不能控制的。
可控因素包括:体力活动减少、吸烟、过度饮酒、户外日照减少、营养不良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肿瘤化疗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若将危险因素降至最低,那么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将大大减小。
预防应从小时候开始
儿童和青少年期是骨量增加的关键时期,30岁左右达到最高,医学上称为“峰值骨量”。35岁以后骨量开始下降,女性绝经后,骨量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男性。
如果年轻时尽力提高自己的骨峰值,也就是增加自身体内骨的库存量,到老年后需更长时间才会丢失到骨质疏松状态,那么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因此,从儿童、青少年时期起,就应注意均衡膳食营养,饮食勿过咸,多吃含钙磷高的食品,尤其牛奶、奶制品、绿色蔬菜、鱼等。同时要多晒太阳及进行户外运动,不饮酒吸烟,尽量不喝浓茶、咖啡和碳酸饮料。